過百年來,絡繹不絕的善信來到黃大仙祠參拜,祈求平安好運。毗鄰的黃大仙中心在進行地方改造時,也向這所道教廟祠取經,融入傳統風俗文化,讓人們在探索九龍鬧市之際,深深感受到黃大仙祠的特色和福澤。
黃大仙本名黃初平,生於西元四世紀,因行醫時屢顯神蹟而聞名。黃大仙祠則是由信奉黃大仙的梁仁庵道長於1921年興建,如今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。當年許多在附近定居的難民來到黃大仙祠參拜,隨著祈願屢屢得應,黃大仙祠聲名遠播,規模不斷擴大。在過去一個世紀,港鐵站、住宅和購物中心,圍繞著黃大仙祠拔地而起。每逢重大節日,信眾們都蜂擁而至求籤,盼望帶來好運。
黃大仙中心坐落於獅子山山麓,原本是兩座分別位處南、北兩邊的商場,被一條貫穿東西九龍的主要幹道,人稱「九龍大峽谷」的龍翔道分隔。以前,在北面舊稱龍翔中心活動的人,鮮有光顧南面的商場,反之亦然。結果兩邊商場的店舖和服務出現六成重複,甚至在行人天橋兩端都各自有一家麥當勞。加上周邊的大型購物中心夾攻,東有荷里活廣場,西有又一城,令競爭更加激烈。其實,黃大仙中心先天條件甚佳。兩邊商場皆直達港鐵出口,坐擁大量社區客流;更得天獨厚的,是位處黃大仙祠這片福地。領展看準這些優勢,決定將南、北兩邊商場合併改造,統一名為黃大仙中心,銳意超越對手。
黃大仙中心的資產提升工程,由靠近黃大仙祠的北館展開,目的是借力這香港五大名勝之一的名祠,令商場成為遊人必到的熱點。從建築設計到品牌標誌,每個細節都環環相扣,完美協同,務求建構出形象鮮明的九龍地標。微微下斜的主入口坡道,順勢將完成參拜的善信引入北館, 感受熱鬧的人間煙火氣。原本平平無奇的廣場經過大翻新後,吸引了更多從港鐵出口而來的客流。此外,工程將原本中庭的矮天花調高,令視覺空間更開濶。硬件方面,包括地磚和通風設備均升級至國際標準;軟件方面則加強了管理和市場推廣活動,成功招徠新一批商戶進駐。
巧妙的設計元素刻劃了地方的獨特個性。主入口上方高掛著赤紅色和泥黃色的巨型盤香吊飾,令人眼前一亮。黃大仙中心採用的配色,參考了祠廟建築群的色調,貫穿整個商場,以及連接南北兩館的行人天橋。設計師更發揮創意,將「黃」的中文字形,變奏出仿似嶺南樓閣的紅色格子窗,大大小小的圖案呈現在商場的外牆、行人天橋和地磚上。圓形中庭則採用了迴旋設計,與主入口的盤香吊飾互相呼應。
黃大仙中心北館的升級改造工程在2015年竣工後,南館的工程亦隨之啟動。有別於北館的美學風格,南館主打社區特色,設有咖啡室和各種滿足民生所需的服務和設施。經過大刀闊斧的整改,黃大仙中心以全新面貌登場。地面原本是門庭冷落的街市,如今駐紮著各式潮流商店,瞬間帶旺人氣。南館停車場亦增設十個電動車充電站,令注重環保的駕駛人士,多了一個流連商場的理由。
如今,黃大仙中心已儼如黃大仙區的後樂園。租戶活動一浪接一浪,北館中庭每天上演各種快閃活動和舞蹈表演。即使行動不便的長者也喜愛前來,坐在二樓俯瞰中庭的熱鬧,消磨閒暇時光。2024年,Taste X FRESH超級市場開業,滿足居民的需求及方便善信購買祭品。無論祈福與否,遊客都樂於到此一遊,體驗這個香港旅遊發展局推介景點的非凡魅力。
黃大仙中心是領展的重點資產提升項目之一。它緊鄰著名的黃大仙祠,以現代演譯向傳統文化致敬,同時努力回應社區不斷變化的需求,希望誠如有求必應的黃大仙般, 滿足大家對美好生活的願望。
我們清楚知道,兩個舊商場需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和視覺識別,但從何入手呢?最後我們想出將黃大仙區的環境特色,活潑地融入黃大仙中心的設計之中。
我們在行人天橋上加上品牌標識,視覺上讓兩個商場歸一起來, 標識非常搶眼,龍翔道上的司機駛經天穚都看得到。
我在香港的第一間餐廳就開在領展商場,我自己也曾是黃大仙街坊,能夠在黃大仙中心推展牛奶冰室這個品牌,對我來說別具意義。這也證明只要找對合作夥伴,本地企業也能發揚光大。